2025年11月4日,星巴克做了一件在其入华26年历史中前所未有的事:将其在中国市场全部8000家门店的运营控股权,交予一家中国本土的私募股权公司——博裕投资。
根据星巴克的公告: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此次合作标志着星巴克即将开启深耕中国市场26年后的全新篇章,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其发展愿景,是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全球咖啡巨头为何甘愿“交出方向盘”?
博裕,这家一贯低调神秘的机构,有何等能量与底气,敢于操盘如此庞大的消费品牌转型?

当“私募股权”一词出现,很多人都会想到“杠杆收购、成本削减、短期套利”的野蛮形象。
但博裕投资却是中国私募股权里的一个另类。
其主要联合创始人马雪征,曾为联想集团首席财务官,团队核心成员多源自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投)、中信集团等国家级投资平台,自2011年成立之初,便被市场打上了“顶级配置、长线思维”的标签。
博裕在中国投资过哪些企业呢?
比较经典的有:蒙牛乳业、阿里巴巴、菜鸟网络、快手、网易云音乐。

基本上都是大企业,而且都是在品牌早期的时候介入,对这些企业的转型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参与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和现代物流体系在中国的构建。
快手、网易云音乐的成功投资,也意味着博裕对中国消费者在数字化生活、社交媒体生态、内容营销和线上流量玩法上有着相当的洞察和积累。
而这,正是当前星巴克在中国与瑞幸等本土品牌竞争中最明显的短板——数字化敏捷性与生态丰富性。
博裕的入局,很可能会影响当前星巴克的会员体系、线上订单、配送网络乃至营销方式,实现一场数字化的“换血”。
与传统PE基金5-7年的退出周期不同,博裕因其资金多来源于主权财富基金、长期保险资金等,其投资周期可以拉长至10年甚至更久。
这种“长钱”特性,和星巴克中国万店计划所需的长期投入和培育期也非常契合。

毕竟在中国,尤其是在低线市场进行大规模商业拓展,涉及复杂的政商关系、商业地产谈判、本地供应链构建等。
博裕凭借其深厚的根基,也能有效为星巴克扫清这些“非市场性”障碍,这是星巴克作为外资企业单打独斗难以比拟的优势。
所以说星巴克“嫁给”博裕,也是一次深思熟虑的选择,毕竟博裕之所长,恰恰是星巴克当前所需要的。

说完双方合作的战略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本次“牵手”的细节。
和肯德基、麦当劳的“卖身”不同,星巴克和博裕的合作,更像是一场婚姻。
表面上,是星巴克“出让控股权”,但交易结构的设计处处透露出双方商业共赢,风险共担的意识。
一方面,星巴克在此次交易中展现了极大的战略灵活性。
其核心诉求并非牢牢抓住100%的控制权,而是确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健康与增长。

通过让出控股权,星巴克可以更好地实现其多重战略目的。
比如冲击20000家门店,在成本更高、回报周期更长的低线市场,20000家的门店需要天文数字般的资本投入。
将这部分投入和风险转移给博裕,星巴克得以解放大量资本,用于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战略重点,如产品创新、供应链搭建等。
中国云南咖啡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打响名声,星巴克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培育作用。

此外,星巴克也深知,在与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贴身肉搏中,自身在决策链条、数字化创新和本地营销上存在劣势。
比如星巴克的APP与瑞幸相比,在功能丰富性、社交裂变玩法和配送整合上仍有差距。
博裕的入局,相当于为星巴克中国安装了一个“本土化操作系统”,能极大提升其应对市场竞争的敏捷性和精准度,打赢这场“数字化翻身仗”。
交易公告中明确提到,“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总价值评估超过130亿美元。这部分价值由三块构成:出让控股权益的现金对价、保留的40%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的授权经营收益。”
最后一点尤为关键。
它意味着星巴克即使不负责具体运营,也能像“收租”一样,持续从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中分一杯羹。
这种模式能将星巴克的角色从“辛苦的耕耘者”部分转变为“坐享其成的平台方”,其收益与品牌价值深度绑定。

所以说星巴克的卖股,是一种“以退为进”。
另一头,博裕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博裕愿意付出真金白银获取控股权,其目标也不仅仅是财务收益,坐拿分红。
控股权意味着主导权,博裕拿到主导权,则可以对星巴克进行较为激进的改革。

比如对星巴克中国的成本结构(如租金谈判、人工物料采购)重新梳理,提升单店盈利模型,特别是在盈利模型更脆弱的下沉市场。
还可以更放手地推动此前星巴克全球总部可能较为谨慎地尝试。例如推出更彻底的中国本土化产品线(甚至茶饮子品牌)、探索更小的店型(如纯快取店、加油站店)、与本土IP进行跨界联名等。
现在的一线城市咖啡战场已是红海,真正的增长引擎在于广阔的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域市场。
这里的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社交场景与一线城市迥异,对“第三空间”的需求也可能不同,但星巴克过去迟迟没能在下沉市场,做出大的动作。

博裕现在拿到了控股权,就能为这些“实验”提供了更大的容错空间。
甚至,还可以利用其资本和生态优势,在特定区域或特定时段,尝试更具攻击性的价格策略或补贴活动,以抢占市场份额。
而这,一直是星巴克中国过去不敢尝试的。(怕影响品牌调性)
因此,这个“60/40”的股权结构是一个很精妙的平衡:
星巴克用控股权换来了资本解放、风险共担和长期的品牌收益;而博裕用资本和资源换来了推动深度变革所必需的主导权。
双方都押注于同一个目标:一个更大、更强、更本土化的星巴克。

当然,想象规划是美好的,真正过日子,必然会面临柴米油盐的计较。
星巴克引以为豪的是其“伙伴文化”和独特的价值观。
他们精心呵护并激励一线员工的“伙伴精神”,给到员工更多的工资,更多的假期,给到用户更好的咖啡空间体验,这正是星巴克体验的核心。

而私募股权资本天然追求效率、数据和回报率。
当博裕的职业经理人带着财务报表和KPI指标,进入一个充满“咖啡热情”和“人文关怀”的组织时,会产生矛盾吗?
毕竟,成本优化势必会影响到员工福利和培训投入,从而动摇服务的根基。
所以这场合作,既是对博裕“中国核心资产运营商”能力的一次终极检验,也是对星巴克能否保持初心的拷问。
万店雄心之下,双方管理层在战略决策上如何磨合将会成为接下来的重点,我们会持续关注。
已确认!星巴克中国卖了
11月4日,星巴克咖啡公司宣布与中国领先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博裕投资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共同运营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零售业务。此次里程碑式的合作,不仅将开启星巴克中国转型与发展的全新篇章,更彰显了星巴克加速拓展中国这一快速增长的全球核心市场的坚定承诺。
根据协议,博裕将持有合资企业至多60%股权,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将继续作为星巴克品牌与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和授权方,向新成立的合资企业进行授权。基于约40亿美元(不计现金与债务)的企业价值,博裕将获得其相应权益。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总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向博裕出让合资企业控股权益所得、星巴克在合资企业中保留的权益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持续支付给星巴克的授权经营收益。
此次战略合作开启了星巴克深耕中国市场26年后的全新篇章。星巴克享誉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咖啡专业优势和以人为本的独特伙伴文化,与博裕对中国消费者的深度理解相结合,双方将携手共同提升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顾客体验,加速饮品及数字化创新,拓展新的城市和区域市场,并通过更深入的本土化融合,加深与顾客的情感联结。
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将继续以上海为总部,管理并运营目前遍布中国市场的8000家星巴克门店。秉持共同的发展愿景,双方将致力于未来将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规模逐步拓展至20000家。
星巴克咖啡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倪睿安(Brian Niccol)表示:“博裕在本地市场的经验与专长,将有力加速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特别是中小城市及新兴区域的拓展。我们将和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一起努力,打造卓越的伙伴(员工)体验与世界一流的顾客服务,携手谱写星巴克在中国发展的全新篇章。”
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表示:“26年来,星巴克在中国成功塑造了标杆性的高端品牌形象,与中国顾客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为中国顾客带来更创新、更本土化体验的巨大机遇。基于这一共同的信念,我们将与星巴克精诚协作,融合星巴克在全球咖啡行业的领导力与博裕深度的本地市场洞察,致力于加速增长,为更广大的中国消费者缔造卓越的咖啡体验。”
星巴克执行副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刘文娟表示:“在星巴克中国当前健康的发展势头下,与博裕的强强联合将进一步助力我们充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更多中国顾客带来卓越的高端咖啡体验,为我们的绿围裙伙伴们创造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遇,并推动中国精品咖啡行业的进一步升级与发展。此次合作彰显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新阶段发展的坚定承诺。”
前期报道:
星巴克将出售其在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

图像来源,Getty Images
星巴克(Starbucks)宣布,将以与投资公司博裕资本(Boyu Capital)达成的40亿美元(约合30.4亿英镑)的交易,出售其在中国业务的六成股份。
根据协议,这家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企业将保留中国零售业务四成股份,并继续拥有星巴克品牌在中国的所有权。
星巴克于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如今中国已成为该公司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但近年来,它受到本土品牌如“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崛起的严峻挑战。
星巴克周一表示,中国业务总部将继续设于上海,目前在中国运营约8,000家门店,并计划未来拓展至多达20,000家。
星巴克称,与博裕资本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象征其在中国长期发展的计划,并同时将其中国零售业务估值定为130亿美元。
该公司补充说,这次合作将“星巴克全球知名的品牌、咖啡专业知识与以伙伴(员工)为核心的文化,结合博裕资本对中国消费者的深入理解”。
星巴克表示,计划在中国推出新饮品与数位化平台,并补充这宗交易将于明年完成。
博裕资本是一家专注于零售、金融服务及科技产业的私募股权公司,在上海、香港与新加坡等亚洲城市均设有办公室。
自去年前任行政总裁拉克斯曼·纳拉辛汉(Laxman Narasimhan)表示公司正寻求“策略性合作伙伴”以维持其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竞争力后,数月来星巴克在中国的未来一直备受关注。
这项协议是近年来,涉及中国业务的全球消费品牌最大交易之一。
此前,肯德基与必胜客的母公司百胜品牌(Yum! Brands)因多年在中国表现不佳,于2016年将其在华业务分拆独立。
其他美国主要品牌,如服装连锁店“盖璞”(Gap)与网约车平台“优步”(Uber),在中国市场也面临挑战。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消费降级与激烈竞争,星巴克在中国的销售额持续下滑。
总部位于北京的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如今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超越星巴克,并凭藉更低的价格与频繁的折扣活动吸引了一批忠实顾客。
为了与本土品牌竞争,星巴克也在中国下调价格,但这对其利润造成影响。
自去年上任以来,星巴克行政总裁布莱恩·尼科尔(Brian Niccol)一直致力重振全球业务。
这位前墨西哥卷饼连锁店“奇波雷”(Chipotle)的主管,改革了星巴克菜单,并表示将增聘咖啡师,同时缩减自动化作业的规模。
目前,星巴克在全球拥有超过40,000家门店。